民族团结的意义和作用的详细介绍
建立
旧中国,民族关系不平等,民族间猜疑、隔阂、矛盾十分突出,很多民族不团结。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从而开创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新时代。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中国建立并不断发展,各族人民正在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和壮大而共同努力。
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消除民族隔阂,党和国家向民族地区派出访问团,组织边境地区各界人士访问内地,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精英,有效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和自治,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切明显的民族歧视痕迹,进行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进入历史舞台,实现自己几千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地主经济等多种社会制度下的各民族携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始形成,中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位瑶族干部形象地说:在旧中国,我们瑶族人被称为“彝族”,是“动物”;解放后,我们被称为“你”,成了“人”;经过国家鉴定,我们被称为“瑶”,成为“玉”。从“动物”到“人”,再到“珍宝”,确实反映了新旧社会中少数民族地位的差异。
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党和国家把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明确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明确了民族关系中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工作的重点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愈演愈烈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西化、分裂中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明确将民族自身发展纳入民族问题内涵,提出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还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互不分离”的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经受住了一系列重大挑战,保持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中国民族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努力,共同繁荣”,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本特征,明确指出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以“和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提高的新要求,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对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意义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不懈斗争的伟大成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都负有重要责任,应该共同努力。回顾过去,56个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甘共苦。展望未来,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必将谱写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