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
吴王夫差剑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平度发现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藏;台湾古越阁藏有吴王夫差剑一把;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中文名:吴王夫差剑 | 所属国家 :中国 |
现 藏:苏州博物馆 | 制造时期:春秋晚期 |
出土地: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 简 称:吴王剑、夫差剑 |
1吴王夫差剑介绍
吴王夫差剑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据称这是最早的一把,内地一共存有五把。传柄剑通长58.3厘米、格宽5.5厘米,造于春秋晚期。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明显。双刃呈弧形,中起线,两从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极细的凹槽,内遗存有少量的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险细的同心圆凸棱。该剑现藏台北古越阁,其主人是以收藏古代青铜兵器而闻名海内外的王振华、王淑华夫妇。1995年8 月,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40周年,特邀他们二人前来举办“台湾古越阁藏青铜兵器精粹展”。作为这次展览的主要筹办人之一,笔者得以有缘与王振华先生伉俪相识,并也因此有机会细察和摩挲吴王夫差剑这件稀世之宝。
这把剑在经过了两千四百余年后,剑身虽部分覆有蓝色的薄锈,却仍青光闪现,逼人眼目;弧形双刃锋锷锐利,宛如新铸;铭文字型特殊,笔划完整;茎上留有缠绕丝绳的痕迹;剑格内镶嵌的绿松石虽有脱缺,但丝毫不损制作工艺的精美细致,实不愧为一代名剑。
2吴王夫差剑特征
文物结构
河南辉县吴王夫差剑
剑身全长59.1厘米,宽5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湖北襄阳蔡坡出土吴王夫差剑
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河南洛阳中州中路出土吴王夫差剑
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安徽寿县出土吴王夫差剑
剑通长58.9厘米,宽5.3厘米,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有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刀锋锐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个字的铭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山东平度吴王夫差剑
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古越阁吴王夫差剑
剑通长58.3厘米、格宽5.5厘米,造于春秋晚期。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明显。双刃呈弧形,中起线,两从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极细的凹槽,内遗存有少量的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险细的同心圆凸棱。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藏于台湾古越阁。
特点分析
吴王夫差剑属于宽格有箍剑,设计上兼顾了实用与装饰。宽格剑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剑身设计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狭前锷、弧线内收刃部均可增强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3吴王夫差剑的规格
该剑通长58.3公分,身宽5公分,格宽5.5公分,茎长9.4公分。吴王夫差剑的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4发现过程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的吴王剑有几把。1976年,湖北襄阳蔡坡12号战国墓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出土时装在漆木剑鞘之中,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1991年河南洛阳中州中路战国墓出土,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目前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此外,山西峙峪出土过“吴王光剑”;山西代县蒙王村出土过“吴王夫差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过“吴王光鉴”。
其他发现
收购站里的发现
文物部门在废品收购站的“废铜”中也发现两把吴王夫差剑。1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1976年,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从废铜中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首部已残损,残长59.1厘米,宽5厘米。器型与于省吾教授所藏相似,剑身也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的铭文。据访查,可能是1949年之前从辉县琉璃阁战国墓葬中所盗出。
挖水渠发现
1974年,安徽庐江县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发现一把吴王剑,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柄为椭圆柱形,上有两道箍棱;剑首已经残损;剑格较宽,上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花纹;茎部较宽;中脊近格处有两行大篆铭文:“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余以至克肇多功”,吴王光即吴王阖闾。春秋晚期,庐江属吴国,此地出土吴王剑并非偶然。
整修地堰发现
无独有偶,1991年,山东邹城市农民在整修地堰时也发现一把吴王剑。剑身瘦长,锋尖,隆脊,通长60厘米,茎长9.8厘米,宽5厘米,重1000克;圆首,圆茎,双箍;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私人收藏
吴王夫差矛安徽省阜阳市一位不知名的藏家收藏有吴王夫差剑一柄,著录于阜阳市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先生《阜阳·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篇》。剑身铭文为“工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除了“夫”和“元”字误倒外,文字分为两竖行从左到右排列,也和古代文字的排列方式不同。
以上所举的吴王夫差剑,除少数之外,大部分保存情况较差,品相不佳。
5收藏纪录
最精美的吴王夫差剑
199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国家博物馆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1976年在河南省辉县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铭文10字“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剑身铭文: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宣布,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2014年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据了解,其中31件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另外27件吴国兵器精品则为友情出让,其中一柄被称为 “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每一次触碰,我们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过锋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破。”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程义介绍,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的这柄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在目前已知的吴王夫差剑中,这一柄保存最为完整,其他多柄剑出土时即已残缺。这一柄也是最长的,其他一般长约40多厘米。
它的剑身宽长,上面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
另外,靠近刃锋处剑身明显变窄,双刃呈弧线。剑格作倒凹字形,装饰有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