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学奖简介 第一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

2021-01-28 14:38:57
来源: 中国妇女网

张洁(1937—),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被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调往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成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无字》《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祖母绿》等。198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提名的女作家。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作品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作家”称号。

1986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表决名单上,两位中国作家的名字赫然在目,一位是老作家巴金,另一位就是女作家张洁。消息传出后,法国影响很大的《新观察家》对此迅速作出报道,香港《争鸣》杂志驻巴黎记者明蕾以《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为题,专门讲述此事。虽然这一年的诺贝尔奖最终颁给了非洲诗人索因斯,但当时的瑞典报纸称“张洁是中国作家中最有力的诺奖竞争者”,因为她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困难,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在西方引起了广泛注意。

《沉重的翅膀》也在1985年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十年后,张洁又凭借《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至此,张洁不仅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成为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虽然在中学时代,张洁的理想是报考大学的中文系,然而老师却推荐她学经济。所以,张洁成名并不算早。1978年她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时已经41岁,这篇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著,她厚积薄发,写出了很多优秀的小说、散文、剧本,如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在文坛引起极大反响;《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沉重的翅膀》发表后虽然争议很大,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使她在文坛的影响日益扩大。

2005年,张洁凭《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迎来了她文学创作的顶峰。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非常广阔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变革中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的命运浮沉和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20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

为了创作这部80余万字的作品,张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采访、收集的各类资料有两尺多厚。为了一个小细节,她三番五次地乘火车到偏远的原型小村小镇探访,寻找独特的艺术感觉。无数个日日夜夜,她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无字》于1989年开始创作,1994年推倒重来,1998年后又一遍遍地改、一字字地磨,直至2002年出版,前前后后历时12年才完成。

张洁曾说过:“我的天分不是最好的,但我一直非常非常努力。”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她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创作激情和专注的投入,她说,不管周围纷纷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地如何热闹,而我的精神,永远沐浴在我喜欢的艺术中。她的作品大多以“人”和“爱”为主题,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其中不少作品由于对社会现实、人性、情感的深刻表达,还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文坛论争。不仅如此,她还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尝试多种表达方式,用她的话来说,是“喜欢试一试,打一枪换一个窝。这也许是我的野心,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能力,并希望做到不重复自己”。

张洁无疑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女作家,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除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89年,张洁又获得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1992年,她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举为荣誉院士。她的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十多种语言,近30种译本。

年过七旬之后,张洁仍笔耕不辍,她说,“写作是我生命的存在方式”。对生命的探索,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使她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关键词: 矛盾文学奖 张洁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58 55 97 3 @qq.com

沪ICP备2022005074号-27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