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伍转业,到下海经商,再到成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掌舵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迪威尔董事长张利更懂得专业专注的重要性。
“我认为专业化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张利说,“多元化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更要专注专业,哪怕今后发展得再大,都要走这条路。”
正是这份专业专注,让迪威尔不仅在高技术、重资产的油服行业立足扎根,更成为国际巨头们的核心供应商。问及秘诀,张利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先见性地判断一个行业的好坏其实很难,但只要做到最顶尖,就肯定是最好的。”
静水深流从“根”塑造一家公司
从军8年的张利,在采访中始终挺拔地坐着,军人的基因清晰可见。入行11年的迪威尔,始终深耕油气设备专用零部件领域,工业文明的基因同样凸显。
正是下海经商的一段难忘经历,让张利下决心从创办之初就要为迪威尔注入工业文明的基因。
“在做实体之前,我代理了德国的一个工业产品,去德国培训了很多次,他们的状况让我印象深刻。”张利回忆道,“所以,从创办迪威尔进入行业开始,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海外客户不认为这是一家中国传统企业,而是与他们在全球各地的其他供应商一样。”
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油服产业链复杂而有序。根据2003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能源服务专家会议,油服行业共分为五大板块、32项服务科目,从油气服务、设备供应到钻井承包服务,所涉及的装备门类不可胜数。油气设备专用零部件,只是油服市场中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
“整个行业跨度非常大,划分得也很细,分工高度专业。”张利解释说,“理解工业文明,然后从这个角度慢慢地改变企业,虽然过程看起来很慢,但是爆发力很强,所以我们是‘十年磨一剑’。”
凭借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迪威尔在“立锥之地”上深深烙下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据介绍,迪威尔目前已经形成以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深海设备专用件、压裂设备专用件及钻采设备专用件为主的四大产品序列,具备为全球大型油服公司提供高抗腐蚀性、高承压性、高环境适应性油气设备专用件的资质和能力。2018年,公司的主要客户占全球深海成套设备和路上井口成套设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1%和71%。
在张利看来,迪威尔选择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除了专业分工的行业特殊性,还有中小企业资源短缺的现实原因。
如今,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让一心憧憬顶尖设备的张利有了足够底气,“之前静设备要求不如动设备高,但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提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对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募资可以用于买更高精度的设备,不断满足产品发展的需要。”
追本溯源从“头”打磨一件产品
油气开采,尤其是环境更为恶劣的海底开采,对每一个零部件都提出了严苛要求,因为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2010年4月,“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爆炸起火并最终沉没,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造成了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做好一件产品不难,但想要稳定地做好每一件产品就很难,因为这个行业要求产品质量非常稳定。”张利表示,专业化员工、材料配方和特殊加工是迪威尔高端制造的根基所在。
在内部管理上,张利仿照丰田汽车精益管理的“5S”制度,在迪威尔实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一新“5S”制度。将原先的“效率”改为“素养”,在他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解决员工的素养问题,产业工人要接受工业文明。
“我们现在的素养还没法做到去追求极高的效率。几十道工序要把员工和设备结合起来,如果员工的素质不够,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张利说,“好的企业绝非是一两年就能把东西做出来的,因为做产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在合适的位置。”
另一方面,张利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材料与制造一体化的重要性。他始终坚信,材料是产品的基因,如果不理解材料而空谈制造,就无法在制造过程中控制质量。
据介绍,材料微合金化是迪威尔的一项核心技术,也是近年来金属材料行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调整微合金的比例,促使金属材料达到更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与制造过程中如锻造、热加工等工艺相匹配。
然而,想要摸透材料的“秉性”并非易事,张利笑称是个“系统性工程”。
“如果一个人平时很少系统地学习,现在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肯定不行,要有技术的积淀。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原材料的研究,除了国内的专家和公司培养的专业人员,我们也跟国外专家交流不同的理解。”张利解释称。
无损检测则是产品质量的最终“守门人”
“我们无损探伤有非常强的力量,制定和参与了7项国内无损检测的标准,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但是,我始终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生产过程中怎么去控制,这是公司综合技术的重要体现。”张利表示。
人(员工)、机(设备)、料(材料)、法(工艺)具备,无损检测把关,让产品“零缺陷”成为可能。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能提供深海油气设备关键承压部件的供应商之一,专业化的高端制造已经成为迪威尔最鲜明的标签,公司因此多次获得国际客户最佳质量奖和最佳供应商等荣誉。
精益求精从“内”开辟一片市场
深耕细分领域,集中资源升级专业化高端制造,让迪威尔的高附加值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
2017年至2019年,公司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0.37%、66.37%和51.82%,深海设备专用件及压裂设备专用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99%、29.60%和44.98%。
占比逐年上升的高附加值产品,既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也符合油气行业向水下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发展的方向。在开采效率上,浅海是陆地的4至5倍,深海又是浅海的数倍。
“每个企业家都希望自己能不断地发展,但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把握机会。”张利感慨,“我们用七八年时间去研究深海水下产品,基本上符合客户的需求。我们现在和海外客户共同参与全球项目,说明他们认可了我们的产品。”
谈及未来发展时,张利颇有信心。他表示,深海油气开采可能会迎来规模增加、制造转移和自主研发的多重利好,“下一步我们在深海领域会做得更好,这里有很多机会。”
具体来看,在规模上,张利认为,近年来,勘探、开采的数量保持在300多口井一年,而未来几年内这一数字有望达到600。面对市场空间的扩容,几大油服巨头通过全球供应链,正在将制造中心从欧洲转向亚洲的新加坡等地。“客户更愿意培养一些新兴市场,现在四大巨头已经有3家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一种战略转移。”张利说。
国内市场方面,张利表示,在今年行业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公司业绩不降反升,与国家的能源战略息息相关。“我们现在业务量有三分之一来自国内。国内页岩气开采的力度大,我们受益率很高;海洋油气方面,近两年南海开了近40口井,我们提供了许多承压零件,实现了进口替代。”
除了既有的国内订单外,迪威尔还在参与国内自主成套设备的研制。“现在国产的首套深水和浅水的承压件就我们一家在参与,正在做,但还没有下水,大概7月份会交付。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专注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整体才能做好。”张利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