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海江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应急救助抢险打捞效率和处置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海上巡航搜救打捞,健全搜寻救助系统。
在交通运输部今天(31日)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介绍,目前,中国救捞的力量部署有效覆盖我国全部沿海水域、国际搜救责任区,实现了365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中国救捞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是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为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公益职责,同时还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多边协定的义务。
王雷介绍,目前,中国救捞共有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包括四个救助飞行队),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形成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于一身“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救捞拥有各类救捞船舶达209艘、救助直升机20架。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救助机动力量(包括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应急保障力量在9级海况下能够出动,在6级海况下能够实施有效救助。
截至今年8月24日,中国救捞在恶劣海况条件下共救助海上遇险人员82418名,救助遇险船舶5409艘,打捞沉船1826艘。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介绍,目前,我国救捞体系仍存在不少短板:对国家重点海域的覆盖范围、保障深度仍然不足,反应速度仍有待提升;深远海救捞装备、大吨位沉船快速整体打捞装备建设和基地设施布局仍然不够;救助方式仍以传统手段为主,救捞高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王雷表示,未来5年,我国海上救助力量在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将形成多重覆盖;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重点水域应急达到时间不超过90分钟,具备内陆深水应急救捞快速处置能力;人命救助有效率不低于96%;海上100米水深以内沉船整体打捞吨位不低于10万吨,强化6000米水下机械扫测打捞作业能力,离岸50海里以内水域溢油清除能力不低于1000吨。
在回答记者有关的救援人员如何规避感染风险,做好疫情防控的问题时,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张建新表示,海上救捞本来就是个高风险的职业,穿戴防护服对一线救捞人员执行救助任务带来了困难。他介绍,海上救捞按照相关应急救助行动方案预案,已稳妥高效地执行了多起涉及外籍船舶和外籍遇险人员救援行动。2021年以来,救捞系统成功救助外籍人员247名,救助外籍船舶12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