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分析,到底能不能有效帮助企业开展化学品和化工材料的配方研发和产品生产?”近日来,一些关于配方分析的“无用论”之风让这一问题成为化学专业人士热议的焦点。对此,记者采访了联泓新材料研究院的配方分析专业人士。
据该专业人士介绍,分析化学及其应用理论一直是备受重视的学科,也是很多一流高校的必修课之一。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不断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和先进分析仪器采购的力度。若说配方分析无用,那一定是对配方分析有什么误解。
调研结果显示,“无用论者”的误解,根源在于几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是服务机构夸大成分分析作用,诱导使用者相信“分析=还原”,合作最终变成“一锤子买卖”。
二是服务机构不具备配方分析的各项软硬件条件,无法实现最合理的分析方案的实施和数据的解析。也没能力通过技术指导来帮助使用者有效地解读报告中的各项信息并如何利用,进而使分析结果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三是委托人没有化工产品研发和开发生产经验,且不想投入精力进行产品研发,只依靠“最终结果”,不做进一步延伸应用,仅指望借助外力解决技术难题。
看,这样一来,配方分析怎么能有预见的价值,误解都是有原因的。
那么传说中的配方分析,到底都分析出了什么呢?其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
作为产品研发的基础阶段,配方分析是对目标样品进行大量的仪器分析和结果解析,帮助使用者了解最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技术信息及产品信息,了解产品性能差异是否与组成中的未知成分有关等。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几个问题:
首先,配方分析≠配方还原。
一般配方分析服务是借助分析测试手段,得到相应数据,对数据进行解析得到成分列表。此过程很难精确还原产品调配时的原料、配比及工艺条件。就好比在医院抽血化验,发现油脂偏高,但并不能判断之前饮食过于油腻,也可能是遗传或病理造成的,亦或仅是头晚上吃的油腻了些。同时,分析机构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着配方分析的质量。
其次,没有工艺的配方就像没有代入因子的公式。
在这个分析得到的配方公式中代入不同的因子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就像一个厨师拿到一道菜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对于没经验的“厨师”,可能是所有材料加进去一锅炖,炒出来菜与预想相差甚远;对于有些经验的厨师,可能会先炼油,加了葱姜蒜爆香,然后再加入……炒出来的菜的部分符合预期;而对于经验老道的厨师,更着重去控制火候,甚至对菜的配方、添加顺序和烹饪时间进行微调,做出来的菜极为接近预想的菜,甚至某些特征完成了超越。所以,配方和公式结合和运算后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常见仁见智,在不同的人手中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再次,不要忽略分析过程。
针对分析报告本身,分析结果是分析人员结合众多分析手段得出的分析数据。但只关注分析结果,会错过解答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火花。只有了解成分分析的思路设计、前处理方法、所选仪器的特点和技术人员的数据解析依据等,我们才能明白产品在分析完成前经历了什么以及答案如何得到。这样才能真正知道我们得到的答案的参考价值。
在化学药剂和材料领域,除了配方本身,人员、加工设备、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艺、制造环境等问题都是需要周全考虑的因素。仅仅依赖“分析破解”来解决化工产品的所有问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烦恼,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也正是导致“配方分析无用”的片面误解的根源。
总而言之,配方分析好比是火箭发射的引信,引燃后才能将燃料的潜能迸发出来,带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空间。分析是研发的眼睛,只有懂得如何分析和利用报告,才能发挥配方分析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