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怒火·重案》(下称《怒火》)的评价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莫过于“纯正的港味”。当观众为香港动作片叫好的时候,他们究竟被什么样的元素所吸引?
对香港电影情有独钟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中,引述了《纽约时报》曾对港片做出的评价:“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句话随后成为香港电影标签式的存在,而陈木胜导演的遗作《怒火》再次佐证了这句评价。
截至8月3日15时,上映第五天,《怒火》票房突破3亿元,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最终票房有望突破10亿元。
2020年8月23日,58岁的香港导演陈木胜因鼻咽癌辞世。在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拿出了《天若有情》《我是谁》《宝贝计划》《新警察故事》《扫毒》等卖座影片……它们或侠骨柔情,或热血暴烈,抑或轻松娱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演员正是因为出演了他所执导的影片,获得了人生中关键的转型或是荣誉的肯定。观众记住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也记住了影片中出现的一张张生动面孔,却往往忽视了影片背后的灵魂人物陈木胜。
在香港影坛,陈木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他曾多次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却始终一无所获。作为导演的陈木胜,并不以强烈的个人风格闻名,他的作品类型杂糅,胜在一丝不苟的执行能力,在警匪动作片领域,他以娴熟的技巧、卓越的执行力,保持着长期而稳定的输出。
去年8月,陈木胜因鼻咽癌辞世 视觉中国图
对陈木胜而言,《怒火》是一次完美的谢幕。大部分观众给予较高的评价,“过瘾”是最直观的体验。截至8月3日15时,上映第五天,《怒火》票房突破3亿元,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最终票房有望突破10亿元。
香港动作片的精魂
更剧烈的爆炸、更激烈的枪战,当电影能够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促使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时代,陈木胜仍然选择回归传统。
电影研究者、影评人吴李冰认为,《怒火》是陈木胜“生平最佳发挥”,主要体现在他对香港化动作场景的驾驭能力。
当观众在谈论港式风格、正宗港味的时候,往往是在形容动作场面的节奏感所带来的整体观影体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动作电影,香港动作片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波德维尔曾提到,香港导演尤其懂得以激烈动作制造紧张气氛,以不同角度拍摄清晰的身体部位,以刁钻、富有想象力的剪辑制造动作场面的炫目效果。
在《怒火》中,最典型的一场戏是甄子丹与林国斌两位动作明星之间精彩的对战。吴李冰向第一财经分析,香港动作片在使用道具方面相当灵活,能够因陋就简地将道具转变成武器。
影片中,一个局促的空间里,甄子丹将防弹衣脱下,绕在手臂上当作格斗防御工具,在狭小的空间里以一敌十,再变换空间,与林国斌展开二人对战。“精巧地利用空间、道具,全面发挥武打演员身体、动作的表达能量,把握最精准的剪辑点,最终打造出目前依然可以位列全球顶级水准的动作场面。”
《怒火》是一部警匪动作片,在香港电影当中,警匪片是一个不断向前探索的类型,从诞生至今走过半个多世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影片令港产警匪片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作为警匪动作片的代表人物,陈木胜作品的特点在于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的动作场面,通过剪辑手段使得整个画面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陈木胜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拿出了《天若有情》《冲锋队之怒火街头》《新警察故事》等卖座影片
从陈木胜的职业生涯来看,他无疑继承了前辈所探索和锻造的动作片传统。陈木胜早期在电视台担任过杜琪峰的助理导演,拍摄过《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电视剧。1990年,他执导首部影片《天若有情》之后名声大噪。
1996年的《冲锋队之怒火街头》是陈木胜的代表作之一,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他真正跻身动作片名导行列。《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中,成功的枪战场面和群像塑造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陈木胜此后多部警匪片都与这部影片有着类似特质,以暴烈、热血的动作场面引人入胜,并在《怒火》中得到了一次最完美、最娴熟的呈现。作为影片动作导演兼主演的甄子丹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丰满的反派
在陈木胜最后一部作品中,谢霆锋贡献了迄今最动人的表演。他称陈木胜为“恩师”,自《特警新人类》开始,他先后与陈木胜合作了《新警察故事》《新少林寺》《男儿本色》,并凭借《新警察故事》中阿锋一角,拿到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怒火》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反派人物邱刚敖。与过去警匪片中比较脸谱化的反派人物不同,他的行为事出有因,因为没有选择而走向绝路。他说,“我认输,但我不认命”,并对正面角色张崇邦提出,如果身份倒转是否有不同选择的追问。
谢霆锋在片中饰演悍匪首领
邱刚敖与《拆弹专家2》中潘乘风一角有相似的悲剧命运,同样曾为警队的优秀一员,也曾为扫尽天下罪恶付出一切,但因体制的腐败和高层布下的阴谋,最终走向黑暗,做出了罪不可赦的一系列反社会举动。与过去那些天生的恶人、脸谱化的反派不同,谢霆锋所饰演的邱刚敖,身上带有邪典气质的美感,令人憎恨的同时又引人怜悯。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描摹,也让讲述了无数遍的正邪对立的警匪故事,有了更深刻复杂的意味。
不过,在一些观众看来,《怒火》在剧作上有拖沓和不顺畅的问题,几处逻辑转换为戏剧性和娱乐性所牺牲,起承转合较为生硬。在曾经的采访中,陈木胜对自己的定义是商业片导演:“我不是文艺片导演,不会专心于拿奖的电影。如果专心拍拿奖的电影,就要放弃很多观众,不管观众喜不喜欢,就只是拍自己最喜欢的。起码现在我知道自己是拍商业片。商业片要放弃很多地方,有一些妥协,因为要关注观众的意愿。”
在驾驭商业片、更多考虑观众意愿的同时,陈木胜也希望能够在影片中实现文戏与武戏的平衡。他提到,动作片往往需要用一半的时间去“打”,一半时间讲故事,“我也希望用90分钟交代人物关系,推进人物感情,可时间总不够用。”
在人物尤其是反派的塑造上,他也试图增加不同元素让角色看上去更加丰满:“反派是最难处理的,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坏蛋,坏蛋还可以有那么多故事吗?”在他过去的作品里,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反派,并在影史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无论是《新警察故事》中的阿祖,还是《怒火》中的阿敖,都因为拥有与众不同的故事,而给观众以绵长的回味。
在吴李冰看来,陈木胜并不是一个作者型导演,而是一个工匠型的导演。与杜琪峰、徐克相比,他的个人风格并不突出,在拍一些情感戏的时候有比较大的问题;不过在剧本到位的情况下,尤其拍摄发生在香港的故事时,发挥相对比较稳定。总体而言,他是一个执行力较强的、具备工匠精神的导演。
一批声名远播的香港电影导演深谙娱乐的艺术与技法,令各地观众会被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比如影像与音效的配合、人类情感的煽动与塑造所打动,而陈木胜在驾驭这些电影技术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并深刻影响了内地的导演。与陈木胜有过多次合作的内地导演、演员吴京感怀陈木胜的知遇之恩,称他“永远在心里”。
作为电影工匠的陈木胜,将毕生的经验投入到人生最后一部电影《怒火》,再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香港动作电影的荣光,这些光彩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开消散,而会在未来新一代电影人的创作中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