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联合科研团队公开发布了第三份城市健康评估报告——《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下称《指数》),这也是全国首份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健康环境评估报告。
《指数》显示,我国城市健康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呈现一定的“南北差距”。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博士介绍,区域差距主要表现在:排名位于优秀和良好级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呈现出南方城市环境总体较好的局面,且有由内陆向沿海地区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的趋势。其次是东、中、西部比较,位于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健康环境整体水平较为领先,一般地级市则差距不大。
李栋认为,发达城市的健康环境水平表现突出,中等与欠发达城市整体情况类似。其中各级城市“污染控制”指标均表现最好,这得益于国家的长期持续治理。不过,所有规模城市的健康环境水平无显著差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300~500万的大城市以及50万以下的小城市,情况相对更好;此外,“污染控制”指标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其比重逐渐增大。
在参与评级的80个城市中,处于优秀等级的城市15个,良好等级城市21个,中等等级城市25个,一般等级城市16个,较差城市3个;中等水平及以上城市数量占比达76%,一般和较差水平的城市数量占比为24%。
在80个被评价城市中,三亚位列第1名,珠海、广州、南京、深圳位列第2~5名,南宁、吉安、绍兴、遵义、北京居于第6~10位。
李栋认为,虽然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人口持续增加,三亚市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保护和营造健康环境的压力加大,但由于自然环境本底条件突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三亚市排名仍然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在健康环境营造方面的措施和成果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指数》显示,在污染控制角度,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亦是污染之一,结果显示: 北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情况在整体上优于南方城市。中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2分贝,一般地级市区平均值为54.7分贝。其中,石嘴山市和鄂尔多斯市情况最好,分别为49.6分贝和49.9分贝。
由于产业结构和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中部及北部城市在空气质量与空气重污染天数指数方面相对于南方城市较差。《指数》显示,全国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整体情况较好,污染天数为零的城市共有39个。但河南、陕西与山西地区情况较差,尤其是咸阳市、西安市、洛阳市和郑州市情况严重,污染天数分别为41天、29天、29天和26天。此外,中心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整体情况优于一般地级市,平均值分别为4.1天和5.9天。
据了解,这份《指数》按照‘开放协作’的创新机制,在生态学与公共卫生的理论框架下,侧重从生态环境走向城市建设的调整,拓展了传统的绿色空间、污染物等单项指数的研究和评价体系,强调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能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健康环境状况。
在数据应用上,《指数》除常规的官方统计与调查数据外,还强调大数据的融合应用。课题组采集汇总了2019年10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5600万张街景影像大数据、Landsat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等,开展了大样本数据量的评价分析。
“通过这套城市健康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城市分区域、分类型的横向对比,以及具体单项指标的交叉对比印证,有利于为政府政策制定和成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提供抓手和启发,引导健康城市建设找准方向和路径,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李栋认为。